<
t9b5小说网 > 其他小说 > 横刀十六国 > 横刀十六国 第429节
    这种事情,永远要靠刀子解决。

    回到邺城,李跃照例下令所有将士休沐。

    此战收获极大,人口粮草土地还在其次,主要是消灭了东面的战略威胁,能腾出手来,全力对付氐秦。

    半年不见,邺城又繁华了几分。

    佛门被打压之后,邺城生机勃勃,街面上店铺林立,挤满了迎接大军回城的百姓。

    每一次胜利,都让他们眼中的自信增长一分。

    全国七成的子民都集中在邺城周边,他们与梁国的命运紧密捆绑在一起。

    羯赵留下的苦难,经过这么多年的治理,总算褪去了一些。

    大河两岸早已不见枯骨饿殍。

    大乱之后必有大治,只看邺城烈火烹油的气象,便知此言非虚。

    “臣有三物献于陛下。”回到宫内,常炜等人等候多时。

    “哦?”李跃大感兴趣,印象中常炜从未如此故弄玄虚。

    掾吏们捧着三个盖着麻布的木盘。

    常炜掀开第一个,上面放着一张纸,白中泛黄,看上去就不是什么好货色。

    但李跃一眼就看出其中价值。

    常炜捋须笑道:“此乃纸坊改良后的黄藤纸,杂木、枯藤、青竹等物皆可制之,成本缩减至四分之一,按陛下所说的流水线,产量增长五倍有余!”

    “善!”李跃拿起黄纸,反复观看。

    纸在汉代便已经出现,难的不是造出来,而是如何降低成本,推广出来。

    士族豪强之所以强大,除了有田有地有人,最主要便是对知识的垄断。

    朝廷想要治理国家,只能跟他们合作,不得不让出一部分治权。

    垄断知识,就等于垄断了治权。

    不难想象,这东西一出来,直接抄了士族豪强的老底,再难垄断知识。

    寒门庶族读书成本大大降低。

    配合科举,虽然不能彻底根治士族豪强,却能将他们牢牢压制住。

    “纸坊扩建三倍,从今往后,朝廷、官府公文告令一律改用此纸!”

    从龙城发了一笔横财回来,让李跃有了底气。

    钱财只有涌入这些实业中,才能造福华夏,李跃一人一家能挥霍多少?

    石虎父子取天下之财供自己挥霍,也没见长命百岁,自己死无葬身之地不说,十几个儿子,不是自相残杀,就是被别人残杀。

    或许财富天生就带着某种原罪。

    “陛下请看第二物。”常炜掀开第二个木盘。

    中间放着一尺见方的木板,李跃翻看,上面阳刻满满的《春秋》第 一 章: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……

    “这是雕版印刷。”

    有了纸,自然少不了印刷术。

    这东西汉末也有雏形,从石碑上摹印、拓印,但纸张没有推广,终究不能大规模应用。

    常炜道:“此乃太学天工院与文学馆合创。”

    “大善!”李跃高兴的不是雕版印刷出现。

    而是太学能自动创新,有了自己的活力,这才是它将来立足延续的根本。

    不能什么事都要李跃指点。

    一个人的智慧终究有限,李跃也没那么多精力投入其中,三国博弈,南征北战,就已经牵制了李跃大部分精力。

    而且后宫也有雨露均沾,为大梁人口做贡献……

    第五百六十八章 五铢

    “此物应略加改善,增加标点符号,使读书之人不必将精力花在断句解意中!”李跃至今都不习惯这时代的书籍。

    通篇下来,字挨着字,全靠自己解义。

    汉魏至今,只有句读。

    也就是语意已完之处略加停顿,真正的句号出现,要等到宋朝。

    “何谓标点符号?”常炜不解。

    李跃在纸上给《春秋》加了标点:初,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。

    后面又画上问号、感叹号、冒号等,稍加说明,常炜便明白过来,“的确能加快理解,有此物,日后寒门庶族子弟,不必如此辛苦!”

    很多时候,断句断好了,通篇的意思就清晰明朗起来。

    甚至都不需要先生讲解,这对花不起钱请先生的寒门子弟是大大好事。

    “臣立即令天工院重新做一份!”常炜是传统士人,自然知道这东西的价值。

    李跃寻思着弄个活版印刷,但转念一想,没有必要,这年头的典籍也就那么多,活字印刷目前没有什么太大的价值,反而加大的工艺,不易推广。

    凡是能推广的,都是简单、好用的东西。

    李跃望着第三个木盘,不知道这里面放着什么。

    火药?

    指南针?

    春秋时代就有“硝石出陇道”的记载。

    魏晋五石散大行其道,推动了炼丹术的发展,集大成者当属葛洪,隐居罗浮山朱明洞,求仙炼丹,将道门与儒家结合,从而让道门脱离了原始巫蛊阶段,后创作《抱朴子内篇》,成了道门典藏。

    不过火药这东西威力没那么大,更不是万能的。

    制作、保存、运输都是大难题,想要应用在战场上,还有很长很长一段路走。

    常炜掀开第三个木盘,却是两枚钱币,一枚金光灿烂,乃金五铢,一枚青中泛黄,是铜五铢。

    汉末董卓天才般的推出小钱后,立即摧毁了两汉几百年打造的五铢钱信用,东汉王朝也被他推向了死亡的边缘。

    以至于后来接班的魏蜀吴三国都因钱币而烦劳,曹魏以物换物,吴蜀都弄直百钱、直五百、直千钱掠夺民间财富。

    华夏经济严重退化,民生越发疾苦。

    天地万物背后运行的基本逻辑其实都是钱。

    打仗要钱,衣食住行都是钱,国家运作也要靠钱。

    石虎杀人放火挖坟、残害百姓、掠夺民脂民膏是一把好手,但经济上基本就是白痴。

    重建五铢钱体系,就显得异常迫切。

    这玩意儿比火药更重要。

    “此乃山阳铁坊铸造的新钱,含铜六成,铅二成,其他杂质二成,一枚金钱换一百铜钱。”常炜将木盘放在案几上。

    李跃拿起两枚试了试,跟后世硬币比起来,自然差了不少,没有花纹,就一个孔,两个字。

    不过钱作为流通之物,不能做的太精美,成色更不能太足,不然就会被人收藏,劣币驱逐良币。

    一百枚铜钱兑一枚金钱,等于将五铢钱与黄金挂钩,施行金本位,有利于稳定经济。

    中土比较缺银,无法构建银本位货币体系。

    两宋以前,都是用铜五铢。

    李跃为了重新构建五铢钱体系,已经准备了好几年。

    如今吞并燕国,正好借大胜之威全面推广。

    商业活跃起来,可以减轻百姓的负担。

    相当于一摊死水,在五铢钱体系下,周而复始的运行起来。

    梁国经济强大了,能对周围国家形成降维打击。

    这一招诸葛武侯已经用过了,刘备猇亭战败后,扔给他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蜀汉,精锐尽失,人心崩溃,府库空虚。

    出师表中有“益州疲弊,此诚危急存亡之秋”之语,足见当时形势之恶劣。

    但诸葛武侯接手后,短短数年,蜀汉就起死回生,七征孟获,六出祁山,究其根本,就在于诸葛武侯将将蜀汉经济与蜀锦挂钩,造新钱、平抑物价,蜀锦畅通魏吴两国,压低了魏吴的本国货币……

    市廛所会,万商之渊。列隧百重,罗肆巨千。贿货山积,纤丽星繁。

    成都的繁华,才让诸葛武侯有了北伐中原的底气。

    “明日朝会,推行此钱!”李跃沉声道。

    梁国也到了走出这一步的时候。

    江淮的稻米,辽东的木材、皮货,幽州的牲畜,青徐的海货,在商业的刺激下才能繁荣起来。

    有了巨大的经济利益,辽东不愁发展不起来。

    “唯!”常炜拱手一礼。

    以前推行这些东西可能会遇到一些阻力。

    如今李跃携吞并燕国大胜之威,威信如日中天,没有哪个不开眼的敢在这时候阻挡。

    李跃之前也小规模推行过五铢钱,不过反响平平,民间交易还是以粮食、布帛为主。

    经济的本质其实就是信用,推行货币需要一个恰当的契机。

    此次大胜,还有谁不信任李跃、不相信大梁?

    汉武帝前后六次币制改革,才打造出了五铢钱体系,使大汉的国力走向巅峰,所以才能北击匈奴,威震西域。

    汉朝虽然亡了,但五铢钱生命力极强,直到清末还在市面上流通。

    &amp;lt;div style=&amp;quot;text-align:center;&amp;quot;&amp;gt;

    &amp;lt;script&amp;gt;read_xia();&amp;lt;/script&amp;gt;